Search


Role model,女童英雄角色的缺乏與挫敗

好友的國小三年級...

  • Share this:


Role model,女童英雄角色的缺乏與挫敗

好友的國小三年級女兒要參加英文演講,主題是「my super hero」,演講的內容其實是老師協助設定,由學生們把他/她們喜歡的角色套進去就可以。好友拿著照片跟我說,她女兒本來要選雷神索爾,後來看到美國隊長有盾牌很炫,就改了美國隊長。

聊天當時只覺得滿有趣,但是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過了幾天,剛好在一場研討會討論科學界的女性比例與性別研究等等議題,我了解我當時的怪怪感覺在哪裡了。

為什麼一個台灣的女孩心中的英雄是個(事實上並不存在的)美國白人?

不是不可以把(事實上不存在的)美國白人當成一個亞洲海島小國小女生的英雄,而是,這個情況是在什麼樣的選擇之下的結果?

台灣在這幾年對於語言(英文)的焦慮非常高,小孩可以不會台語客語、原住民孩童不會自己族語、或是她/他的移民母親母語,但是家庭與社會(包括政府)都提供了非常多的英文學習空間和能力要求。

同樣情況下,孩童其實很少看台語、客語或原住民語的節目,更別說這些語言的卡通或電影,現在的孩童幾乎不可能告訴你她/他心目中的英雄是廖添丁或是西拉雅女英雄金娘,更別提翁山蘇姬或是為了爭取教育權而差點被殺害的伊拉克女學生。

不只是文化、歷史、性別多元的缺乏,連根本上「什麼是英雄」就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想法。台灣目前家長們趨之若鶩的所謂「雙語教學」甚或「全美語」學校中(來自歐美的白種人)老師幫學生設計的英雄,帶來的是如何侷限的視野?美國超能英雄電影裡面的英雄,對於一個國小孩童,能夠帶來的是什麼樣的啟發?這樣的(男性、拯救世界) role model,對於一個女童而言,其實是她這輩子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成就,那麼這其中所帶給她的,有沒有可能其實是挫折和困惑?

再者,美國英雄電影中的性別形象,多半是「強悍、勇敢、聰明」的男性,而其中的女性卻常被設定成「柔弱、須保護、盲目」,雖然近幾年迪士尼的動畫或是好萊塢電影已經慢慢出現女性英雄角色,但是在英雄電影中,女性依然是被放在「待拯救」的那一區;或許英雄電影滿足了許多小男生的角色認同,但是這是否也可能傷害、漠視了「非英勇氣質」的男孩,還有這輩子怎麼樣都不會和電影中的英雄一樣的女孩?

甚至,為什麼老師設定的英雄角色是要力氣很大的又打又殺的呢?我們能夠鼓勵小朋友認為街口那位幫流浪狗蓋了一個遮雨棚架的阿伯是個英雄嗎?一年365天沒有休息照顧家庭還要兼顧職場的媽媽是不是英雄呢?或者,幫受到欺負的同學挺身而出的女孩自己,有沒有可能就是英雄?

台灣這幾年追求「國際競爭力」而偏重英語,縮減了孩子的母語學習空間;而這不只是語言霸權,教育過程所包括的文化、性別霸權,也在盲目追求所謂語言能力的同時,悄悄入侵。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政治走一圈的臨床醫師,斜槓寫作與國際醫療
View all posts